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这是继2024年年初降准后,央行再次以超预期力度出手,试图为经济复苏注入动能。这场被网友称为“央妈王炸”的操作,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压力的政策回应,也折射出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微妙平衡。
春节后资金回笼、政府债券发行及企业信贷需求上升,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降准可直接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据测算,此次降准可为金融机构每年节省资金成本数十亿元,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次降准与前期财政政策形成合力。2024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和5000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资金逐步落地,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领域。降准为这些项目提供配套流动性,避免“财政热、货币冷”的脱节。
其次是可以提振资本市场:历史数据显示,降准通常对股市形成短期利好,尤其是金融、基建板块。有网友调侃:“央妈出手,A股稳了!”
但是,若流动性未有效注入实体经济,可能推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此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输入性通胀压力叠加,可能削弱降准对消费的刺激效果。仲量联行经济学家庞溟提醒:“需警惕CPI与PPI的剪刀差扩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强调,降准是“逆周期调节”的关键工具,但需与其他政策协同发力。例如,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可定向支持薄弱环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提醒,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制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若银行惜贷,再多的流动性也难以转化为信贷”。
1万亿元的“活水”能否激活经济,取决于政策执行的精准度。若资金能有效灌溉实体经济“旱地”,降准将成为复苏引擎;若淤积于金融体系空转,则可能催生新的风险。有评论指出:“央妈的心意到了,但市场的手能不能接住,还得看真功夫。”在这场信心与现实的博弈中,货币政策的“温度”需要与改革的“尺度”完美配合,方能书写经济回暖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