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委托,这种小众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些年轻女性为浪漫付费的新形式。她们聘请专业的Coser,以现实的姿态扮演“二次元”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恋人,展开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约会”。这种新型服务似乎为她们提供了短暂逃离现实的慰藉,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当代“孤独经济”中最独特的缩影:年轻人一边渴望真实的陪伴与亲密,一边又选择安全、可控的“虚拟”替代品。这种“租来的浪漫”暴露了她们的内心渴求,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亲密和陪伴可以像商品一样精准定制、明码标价时,我们究竟是在靠近亲密,还是在逃离它?
24岁的林安曾无数次幻想,如果她的完美的“二次元男友”,国产恋爱游戏《世界之外》中的男性角色易遇,能够降临到她的现实生活中的话,她会与他甜蜜邂逅、羞涩牵手,甚至穿上婚纱,成为最幸福的新娘。当她在现实中亲眼看到那位身着修身白色西装、有着微卷的柔暖栗色短发、灰色眼眸的完美“二次元男友”,深情地只注视着她一个人,为她紧张地跳了二十遍舞,最后单膝跪地,举起戒指盒,声音微颤地说“嫁给我,好吗?”时,她感觉自己的一切幻想都成为了现实。
但像求婚这种强烈的情感场景,仅是Cos委托服务中的众多经典桥段之一。像林安这样愿意付出金钱来“与喜欢的二次元角色见面”的年轻女孩子们,催生出了Cos委托服务这样连接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独特消费现象。“Cos委托”——也称“角色扮演约会”。在这种模式里,委托人(几乎都是女性)向Coser(多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付费,请其扮演自己钟爱的虚构人物陪同约会。昔日只在动画游戏迷中流行的Cosplay(角色扮演),如今演变成一种高度定制的情感服务:Coser将委托人的“二次元男友”带入“三次元”,让幻想与现实交织。
橙橙是一位资深Coser。几年前,她被妹妹“安利”了国产乙游《光与夜之恋》,陪妹妹玩耍时出于兴趣,Cosplay成了游戏里的男性角色。几年后橙橙留学回国,发现身边玩乙游的朋友越来越多,Cos委托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她外出Cosplay时,有女孩子主动问她出不出委托,这成为她接单的契机。
林安这样的委托者在圈内被称作“单主”,橙橙这样负责扮演其心仪角色的Coser被叫作“委托老师”。“委托老师”以“二次元”角色形象出现叫做“上皮”,还原角色个性叫做“上角色皮”,模仿男友角色叫“上男友皮”……“单主”们通过社交平台或熟人介绍,联系这些Coser,每小时支付几百元,“委托老师”便会全程以角色身份陪伴:十指相扣漫步、共餐合影,甚至轻柔拥抱或俏皮点鼻——一切都按“单主”指定的剧本来。
去年暑假,在朋友的邀请下,大学生桃子开始兼职成为一名“委托老师”。约她的雇主大多是玩恋爱游戏《恋与深空》的女孩子,要求通常相似:希望她“上皮”、有男友感、主动营造恋爱氛围。委托期间,桃子需要为单主们营造仿佛置身言情小说的“约会”体验:在拥挤的地方搂住女孩们的肩膀,为女孩们圈出一个安全区;逛街时她为对方拎包,进入室内时为对方开门,用餐前给对方拉开椅子。“给单主营造恋爱的体验,这就是我的工作。”桃子说。
在典型的Cos委托中,一切细节都会事先谈妥,以维系幻梦:“单主”会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搜寻“神似”角色、最符合自己心意的“委托老师”;“委托老师”也会尽力“营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详尽的“接单卡”,说明自己可还原的角色、委托价格与定妆照。一旦两者匹配成功,“单主”就会和“委托老师”进行透彻的协商:需要扮演哪个角色、开展何种情境、偏好哪些小细节。许多“委托老师”会让客户提前填写问卷,了解其喜好与期待,以便在约会中精准复制角色的言谈举止。
是什么促使年轻女性通过Cos委托的形式,来租借浪漫?表面看,Cos委托源于中国日益壮大的“二次元”经济:千禧世代与Z世代伴着动漫与游戏长大,早已对虚拟恋人倾心。乙女向的恋爱游戏培养了无数女玩家甘愿为贴心帅气的男角色氪金的习惯。把虚拟恋情从屏幕拉进现实,顺理成章成为商业链条延展的下一步需求——Cos委托正是对这一缺口的商业回应。
但剥离到最后,Cos委托提供的最核心商品,是陪伴和亲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消费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认为,Cos委托流行背后隐藏着年轻人复杂的心理动因:“他们可能借此补偿现实中的孤独感、情感缺失或人际交往中的压力;也可能是用理想化的角色扮演,替代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亲密关系;甚至纯粹是为了暂时逃避学业或职场的重压,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交错的‘平行世界’中获得短暂的喘息空间。”
裴伊是热门乙游《恋与深空》的忠实玩家。去年暑假,她独自在国外留学返家休假,由于最要好的朋友正在忙于考驾照,她无聊之下只好频繁与陌生人拼单玩密室逃脱,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机会,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位颜值极高的Coser,瞬间产生兴趣,并主动提出了委托邀约。“最初我确实是怀着跟喜欢的角色‘约会’的心情,见到面时心跳加速,非常期待和紧张。后来互动多了,反而感觉更像朋友出去玩,挺自在的。”裴伊坦言,“当然,Coser毕竟不是现实生活里的朋友,不可能随意放飞自我、互相开玩笑或‘耍贱’……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还是更愿意和真正的朋友一起出去。”
Cos委托是中国日益壮大的“孤独经济”的一部分。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正迎来年轻单身人口激增: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未婚成年人超过2亿,其中7700多万人独居。陪伴与亲密的需求却依旧强烈,并催生出所谓的“孤独经济”:针对独身者的商品与服务日渐繁盛。数量庞大的年轻女性也得以方便地“购买”一段“恋爱体验”:从累计下载已超20亿的AI陪伴APP、市场规模已超十亿元人民币的乙女手游到虚拟偶像,已经壮大的女性情感消费市场给对待感情小心翼翼、害怕受伤的她们提供了那些看似“安全且可控的连接”的选择。这些体验可以随时开启、随时终止,没有任何凌乱的后续。Cos委托的“单主”得以按需享受“情感服务”的甜蜜:被倾听、被赞美、牵手合照——既无被拒绝的恐惧,也不必在第二天继续情感投入。
这份“按量计价的爱情”的收费标准各异,取决于角色人气、Coser外貌、地理位置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这种交易对外貌要求很高,“如果对方的颜值低于预期,客户的体验通常会大打折扣。”但委托费本身远非全部开销,客户通常还需承担Coser的交通、食宿甚至“陪聊”费用。今年3月,“单主”罗静为了一场电影般的约会,提前一个月付费陪聊培养感情,加上礼物、异地接待、餐饮出行,以及包场影院等费用,仅一天便花费逾1.5万元。裴伊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预约了60多次Cos委托,总开支逼近50万元。
经历过这场情感风暴后,林安认为,那些内心结构本就脆弱敏感的年轻女孩,并不适合参与Cos委托这样高强度、沉浸式的情感互动。“尤其是有抑郁倾向或情绪不稳定的人,还是尽量远离这种看似美好却极易造成心理创伤的‘恋爱消费’。”她谨慎地提醒说。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情感服务,“Cos委托”行业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一些客户投入金钱后,却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完美“约会”体验。照片“过度美颜”是Cos委托圈内最频繁被诟病的问题之一。此外,还有Coser在社交平台抱怨遭遇客户临时毁约甚至“跑单”,造成了经济损失与精神压力。
尽管如此,许多年轻女生仍愿意继续追逐心中那个“二次元”的完美恋人,哪怕这仅仅是短暂而虚幻的陪伴投影。罗静承认,未来自己可能还会约Cos委托,但心理价位已降低到每次80元到200元之间;而林安则决定彻底退出这个圈子,她删除了游戏,甚至对曾经热爱的角色也渐渐冷却:“我想人还是不能沉迷得太深。”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