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鑫 王震
当蜜雪冰城的门店突破3万家、胖东来郑州首店开业即引爆消费热潮,当宇通新能源客车驶向全球、UU跑腿覆盖7000万用户,郑州民营经济正以“群象效应”搅动全国市场。这座曾以“火车拉来”定义发展的枢纽城市,如今正以一场民营经济的“质变革命”,叩响城市能级跃升的大门。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破解“高原缺峰”困局
2024年,郑州民营经济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贡献65.1%的GDP、77.6%的税收、93%的就业,市场主体突破210万户。然而,“大而不强”的焦虑始终存在——全国民企500强仅占4席,与杭州的36家形成鲜明对比。这组数据折射出郑州民营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市场主体“铺天盖地”,却缺乏“顶天立地”的领军者。
“民营经济强市,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郑州市主要领导在4月28日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直言。会上发布的《郑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优结构”置于首位:到2027年,中国民企500强新增3家,培育3-5家营收超500亿的民企集团,民营上市公司达60家。目标直指从“堆数量”到“造高峰”的转型。
枢纽经济的“二次进化”:从物流通道到要素配置中心
作为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枢纽,郑州曾以富士康、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构建起“全球买、全球卖”的开放格局。2024年,全市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超硬材料集群跻身“国家队”。但传统路径依赖的隐忧显现: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65.4%,却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
“枢纽优势必须转化为要素配置能力。”河南省社科院专家指出。郑州的破局之策,是将民营经济作为“转换器”——通过培育汉威科技等物联网领军企业,推动超聚变服务器产业链集聚;依托华晶金刚石等“隐形冠军”,打造全球超硬材料创新策源地。当交通网叠加数字网,一场从“物流通道”向“要素配置中心”的跃迁正在发生。
“硬核措施”背后的城市逻辑:刀刃向内激活创新生态
在宇通智慧工厂,每4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客车;在汉威科技展厅,气体传感器市场份额全球前三;UU跑腿通过灵活就业模式创造30万“数智蓝领”岗位……这些“郑州样本”揭示出民营经济的进阶密码:科技浓度决定产业高度。
郑州的“改革手术刀”直指创新生态:开放重大科研设施共享,支持民企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立中试验证平台。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柏利评价:“这是从‘给政策’到‘建生态’的转变。”更具突破性的是要素保障改革——数据首次被列为生产要素,与土地、人才等同等权重,折射出对数字经济的前瞻布局。
超越GDP主义的城市竞速:民营经济成能级跃迁关键变量
当杭州以36家民企500强托起数字经济,合肥凭“科里科气”闯入新一线,郑州的突围之路更具样本意义:既要发挥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消费品牌“接地气”优势,又要培育超聚变、安图生物等硬科技企业。
这场改革既是经济突围战,更是治理能力大考。《方案》中“反垄断执法”“信用诚信建设”“亲清政商关系”等高频词,凸显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攻坚方向。正如参会企业家所言:“民营经济的繁荣,最终取决于市场活力能否自由迸发。”
站在1.45万亿GDP的新起点,郑州正以民营经济为支点,撬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层变革。当“枢纽+人口”优势遇见“创新+制度”红利,这座中部大城的进化叙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编审:李鑫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