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良品铺子易主,战略布局再升级

访客 2025-07-18 22:07:30 9593
良品铺子完成易主,正在进行战略布局的全面升级,这一重大变化标志着企业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将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品线,强化线上线下融合,良品铺子正迈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战略调整预示着企业未来的繁荣和发展潜力。

良品铺子易主,战略布局再升级

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多次变革未果,良品铺子最终选择易主求变——公司创始人杨红春等人控制的宁波汉意,正在出售控制权。

7月17日晚,良品铺子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国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此外,今日资本旗下的达永有限,也向长江国贸转让了部分股份。

该笔交易总额为14.86亿元,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持有良品铺子的股份达到29.99%,良品铺子的股东将变更为长江国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自2023年底换帅并启动大规模降价以来,良品铺子 “降价不降质” 战略尚未筑起有效壁垒,叠加核心股东持续套现,这场股权转让成了昔日 “高端零食第一股” 的最终抉择。

国资力量的介入或将为公司带来资源支持与经营调整空间,但能否借此摆脱发展困境、重塑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时间检验。这场 “卖身” 式的股权变更,也折射出零食行业竞争加剧下企业转型的艰难。

武汉国资“接手”

良品铺子的创始人团队,正在大笔出售公司的控制权。

公告显示,宁波汉意、良品投资同意将标的股份以12.42元/股的价格转让给长江国贸,股份转让总价款为10.46亿元人民币。

其中,持有良品铺子35.23%股份的宁波汉意,背后正是良品铺子实际控制人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和潘继红,这四人皆为良品铺子的联合创始人。而良品投资是也良品铺子的股东之一,与控股股东宁波汉意为一致行动人。

具体来看,宁波汉意拟向长江国贸协议转让其持有的良品铺子7223988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8.01%;良品投资拟向长江国贸协议转让其持有的良品铺子1197012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2.99%。

本次股权转让前,公司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合计持有良品铺子股份总数的38.22%。转让后,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合计持有良品铺子股份减少,约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7.22%,长江国贸将持有良品铺子股份总数的21%。

与此同时,良品铺子的另一股东达永有限则继续减持良品铺子,以每股12.34元、总价4.4亿元的价格将8.99%的股份转让给长江国贸,达永有限在良品铺子的持股比例下降到9.17%。

若两项协议均可顺利执行,长江国贸持有良品铺子的股份达到29.99%,交易总额为14.86亿元。

良品铺子易主,战略布局再升级

本次交易也将导致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宁波汉意变更为长江国贸,实际控制人将由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值得一提的是,创始人杨红春并未“离场”,将留任高管并保留重要股东身份。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由杨红春等人实控的宁波汉意,仍将持有良品铺子约6904.72万股股票,持股比例为17.22%,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转型之困:降价策略“失灵”

将视线拉回2006年,杨红春在武汉开了一家不足40平的小店,店名为“良品铺子”,正式入局零食行业。在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之后,良品铺子在杨红春的带领下平稳发展。

资本也为良品铺子的发展提供养料。2010年,良品铺子获得今日资本的资金注入。2017年的9月与12月,高瓴资本以B轮、C轮投资者的身份投资良品铺子。

2020年2月,顶着“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光环,良品铺子登录资本市场,上市当年,良品铺子股价最高超85元,市值最高冲破340亿。

“上市即巅峰”的良品铺子,后续业绩增长却有些乏力。作为长期锚定“高端零食”赛道的玩家,良品铺子曾凭借清晰的定位在市场中稳步前行,一度占据行业优势地位。然而,随着量贩零食模式异军突起,其凭借高性价比、大包装量贩等特点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对良品铺子的传统优势领域形成了直接冲击。

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良品铺子分别实现营收78.94亿元、93.24亿元、94.40亿元、80.46亿元以及71.59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44亿元、2.82亿元、3.35亿元、1.80亿元以及-4610.45万。

根据良品铺子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良品铺子预计上半年净亏损7500万元至1.05亿元,扣非净亏损1亿元至1.3亿元,整体经营形势仍然严峻。

二级市场上,良品铺子的市值也大幅缩水。截至7月18日收盘,良品铺子股价为13.69元,总市值为54.9亿,较最高点蒸发约285亿元。

在业绩受挫的两年间,良品铺子的管理层变动同样较为频繁——很长一段时间里,杨红春一直担任良品铺子董事长;2023年11月,杨银芬出任良品铺子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今年3月辞职,杨红春则重新出任总经理职务,董事长则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担任。

有分析指出,良品铺子的人事变动,核心目的之一便是扭转企业业绩疲软的态势。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业绩的压力,良品铺子于2023年启动重大战略调整。

彼时,掌舵人杨银芬率先“自砍一刀”,对300余款核心产品实施平均22%的降价措施,最高降幅达45%,创下品牌17年发展史上最大规模调价行动。截至2024年末,良品铺子调价产品线已扩展至500余款,意味着其战略定位从“高端零食”正式转向“优质平价”。

然而从结果来看,良品铺子的降价策略并没能改善营收。财务数据显示,转型首年(2024年)良品铺子营收同比下滑11.02%,录得4610万元净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管理层将业绩滑坡归因于三重压力:首先是降价策略直接导致毛利率承压;其次是主动关闭百余家低效门店产生的处置损失;再者是线上渠道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侵蚀利润空间。

伴随着业绩的下滑,资本也开始撤离良品铺子。

自2021年3月起,高瓴系便通过多次减持,持续降低持股比例。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高瓴系的持股比例仅剩1.24%,至2024年6月末,其已不在良品铺子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今日资本也在2023年开始密集减持,此次协议转让股份后,今日资本从最高超33%的持股比例降至如今9.17%。

从整个行业来看,面对量贩零食疯狂来袭,良品铺子此前有过不少动作,但最终都没掀起太大的水花。

2023年2月,良品铺子与投资机构黑蚁资本联合投资量贩零食企业“赵一鸣”,不过,投资仅仅几个月之后,同年10月,良品铺子出售所持有的赵一鸣股权,并获得约6000万元的投资收益。同年12月,良品铺子起诉赵一鸣刻意隐瞒公司重大事项,损害小股东知情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良品铺子出售赵一鸣股权没多久,赵一鸣零食宣布与零食很忙战略合并,成立鸣鸣很忙集团。截至2024年底,鸣鸣很忙集团的门店总数超1.4万家,并于今年4月递表港交所冲击上市。

从高光时刻的 “高端零食第一股” 到如今市值缩水超八成,良品铺子的转型阵痛仍在持续,降价换量未能打开增长空间。面对量贩零食品牌的持续挤压,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从“品质零食”向“品质食品”转型

据良品铺子方面表示,本次控制权转让系良品铺子股东与长江国贸基于长期战略协同的市场化选择,交易严格遵循监管规则,将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确保中小股东权益。

公告显示,长江国贸认同上市公司价值并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拟通过本次权益变动取得良品铺子的控制权,进而充分发挥长江国贸在供应链综合服务、国际及国内贸易、现代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行业资源优势,为良品铺子的转型发展全面赋能。

据悉,本次权益变动能够有效完善长江国贸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从而加快从B端产业端向C端消费端延伸。

2025年,良品铺子启动“品质食品”战略,从零食扩至生鲜(如脐橙、小龙虾)及衍生品(莲藕、香菇),试图通过“原料直采”故事打造差异化。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云南核桃、野山笋、东北红松等14个专属原料基地,深入原产地布局的供应链。如今,长江国贸的入局,恰好为良品铺子的“供应链生态竞争”提供落地的坚实支撑。

“本次国资入局,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休闲零食行业提供了破局方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良品铺子通过引入地方国资,将率先完成从'产品竞争’到'供应链生态竞争’的战略升维,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突破,更将推动行业打破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良品铺子引入国资股东的动作,或为行业探索供应链生态竞争提供新的思路,但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仍需市场验证,双方的协同效应落地尚需时间。长江国贸的供应链资源如何与良品铺子的原料基地形成互补、国际贸易渠道能否有效提升产品出海效率、控制权变更后企业战略是否会出现调整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信息披露次日,良品铺子股价呈现小幅波动,截至7月18日收盘,良品铺子跌0.15%,每股为13.69元,总市值54.90亿。

对于休闲零食行业而言,此次交易的意义或许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当产品层面的创新空间逐渐收窄,供应链生态的竞争可能成为行业升级的关键切口。但这一路径能否持续,以及良品铺子能否借此重新定义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