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赋能实体时代来临:AI落地从汽车到能源驶入深水区
科技赋能实体时代已经来临,AI技术正逐步落地,从汽车到能源领域都在深入发展,AI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智能化、高效化的变革,推动了实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汽车领域,AI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驾驶、智能导航等成为可能;在能源领域,AI技术则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这表明,AI技术在实体产业中的应用已经驶入深水区。
在AI技术以日为单位飞速迭代的当下,产业界不再满足于“能不能用”,而更关注“怎么用好”。
近日,神州数码联合众多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举办了一场以“企业AI价值先锋实践”为主题的直播活动。这场线上盛会,邀请东风岚图、江铃汽车、嘉岳数智等实体企业技术负责人与神州数码专家一道,深入探讨AI技术如何真正融入企业流程、重构组织效率、支撑绿色转型。
实体经济呼唤“AI for Process”
神州数码联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冰峰在开场发言中,用三个判断为这场直播定下基调:“AI不是工具,它将成为企业重新构建自身的一种能力。”他强调,AI要真正带来价值,需要“从企业的流程入手”,也即“AI for Process”的战略理念。这个概念已逐渐取代“AI赋能”的空泛提法,成为企业AI落地的关键路线图。
王冰峰指出,当前企业级AI落地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虽然IDC报告显示有56%的中国企业在生产环境上线了少量集成生成式AI的应用和工具,但更多还停留在‘单点创新’,尚未找到规模化复制的回报场景。”
为何AI在消费端炙手可热,在企业端却显得“离人近、离企业远”?
于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强的对话框”,而是“能重新定义流程的人机协作架构”。这不仅是对AI工具属性的超越,更是对企业运营模式和组织能力的深层变革。
汽车产业作为实体经济中的高科技密集型代表,是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重要试验场。此次直播中,来自东风岚图和江铃汽车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提供了AI技术在制造端从早期探索到深入流程重构的关键洞察,揭示了行业如何从零散应用尝试,逐步迈向系统性、平台化的变革。
东风岚图数字化-大模型应用负责人徐湲策就岚图在AI落地初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一开始我们看到ChatGPT,觉得它很酷炫,但如何将它和业务结合产生价值是一个问题。”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于许多渴望拥抱新技术的企业之中。直到长文本处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内模型(如天工、纳米)开始在检索和识别层面展现出实用效果,岚图才从技术调研转向应用落地,并以营销、OA、研发等作为最先突破的场景。
当然,实战的道路并非坦途。徐湲策直面并指出了三大挑战,这些挑战几乎是所有企业在AI落地过程中都将面对的共性难题:人才难寻找(需要懂模型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场景难挑选(什么样的场景适合大模型去实施落地)、以及价值难衡量(易陷入“拿着锤子找钉子”的误区)。
然而,岚图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反常识”的突破之路。
徐湲策举例称,在营销合规流程中,岚图部署了一套AI合规审核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对话式应用,该系统实现了深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用户上传视频、图片、文案后,系统自动识别其中是否存在广告法、行业规章、集团规范等问题。更进一步,系统甚至能比对全行业资料库,排查潜在法律风险。“用户不需要提问,我们的系统会自动识别问题,这才是真正的AI落地。”徐湲策强调。这种“把对话藏起来”的隐性体验,真正将AI融入业务流程,使其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效率引擎。
当单个AI应用展现出其价值后,如何将其能力延伸至更广阔的企业范围,成为新的挑战。江铃汽车高级数据产品总监梁融韬则从“平台化建设”角度切入,为汽车行业描绘了AI规模化落地的路径。他指出,企业AI平台的三大构建关键,正是为了解决AI碎片化应用的问题:首先是统一的算力与模型管理,确保计算资源高效调度;其次是数据治理是地基工程,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燃料”;最后是智能体(Agent)不能贪多,应强调垂直、快速迭代,以应对特定业务场景。
神州数码AI专家陈巍对此进行了精辟总结:“AI for Process是融合商业模式、管理方法、技术架构的最佳切入点。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体现为流程中嵌入了多少AI。”这意味着,AI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素,它通过重构流程,使企业从内部实现“进化”,变得更具弹性、响应更快、决策更优。
绿色低碳行业:大模型正进入“严肃场”
如果说汽车是流程密集型场景的AI样本,那么环保行业则代表着另一类更“保守”且对准确性、严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数据标准高、文本逻辑复杂、业务流程封闭。在这种看似难以触及的“深水区”,AI又将如何施展其拳脚?
北京嘉岳数智创始人、总经理魏浩分享了他们在碳管理、碳评估等场景中的AI实践。他直言:“泛娱乐化的大模型对生产效率帮助不大,提效层面AI面临更严肃、复杂的业务场景,比如碳排放评估。”这一观点揭示了企业级AI与消费级AI的本质差异——前者更注重精准、可靠和深度融合。
嘉岳数智正聚焦于碳评估报告的智能生成这一核心场景。魏浩表示:“目前这类报告基本靠人工完成,涉及数据分散、文本复杂、格式多元、精度要求高。AI在这块提效空间巨大。”传统的碳评估报告制作流程,不仅耗时耗力,更易因人工操作引入误差。
他进一步解释,碳排放管理并非简单的数据填表工作,而是包含大量法规解读、模型计算、上下游逻辑分析的知识型工作。传统AI工具往往无法支持多模态输入,也无法识别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只有将AI和领域知识深度融合,才能完成真正的‘智能生成’。”魏浩强调了“垂直领域知识”对于AI在严肃场景中发挥作用的决定性意义。
嘉岳数智与神州数码合作的一大特色是“共建数据治理+智能体训练机制”。“使用AI以后,我们在自研的企业级Agent中台——神州问学平台上构建了一个自动评测集,能对每次AI做完的工作进行自动审核,再由专家确认审核结果是否正确。”神州数码云和信创研究院AI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李盛指出:“我们要为行业提供能自我进化的Agent,而不是一次性脚本。”这意味着,AI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不再是简单的自动化工具,而是具备持续学习和优化能力的“智能助手”。
目前,该合作已在能源、钢铁、制造等多个双碳重点行业推进,覆盖报告生成、碳核算、绿色绩效评估等多个流程模块。这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AI的介入,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碳管理决策支持,从而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未来展望:从“Agent派过去”到“原生AI企业”的深度融合
此次活动中,多位专家反复提及“AI原生企业”的概念,这不仅是对未来企业形态的设想,更是对AI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终极目标。
神州数码云和信创研究院AI应用架构师马晓东指出:“过去是让企业员工来适应AI系统;现在,是让Agent主动嵌入业务流程。”他举例神州数码内部,会议室预定现在只需发一句话,以神州问学为技术支持的“问学超级员工”便会自动根据人数、时间、地点推荐会议室,业务用户根本不需要再点开系统页面。这种转变在于,AI不再是独立于业务流程之外的“工具”,而是如同无形的手,自动完成任务,极大降低了用户操作成本,提升了“AI的体感”。
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流程”本质的重塑。王冰峰说得很清楚:“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软件有多强,而是流程有多‘聪明’。”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AI重构其核心业务流程,使其更高效、更智能、更具弹性。
徐湲策也补充了岚图的AI蓝图,描绘了“Agent走出去串联流程”的愿景:“过去我们做‘中台’,希望各部门‘过来’用,现在我们希望Agent能‘走出去’串联流程。比如一个参观接待流程,包括安保、IoT、餐饮、会议、访客管理,原本是5个系统,现在一个Agent就能串起来。”这展示了AI Agent在复杂跨部门、跨系统协作中的巨大潜力,能够将原本碎片化、耗时耗力的任务,通过智能编排实现“一口气一次做完”。
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魏浩则强调了AI作为专家助手的定位:“AI必须成为碳管理专家的助手,而不是替代者。AI不懂能源结构、政策演变、工艺限制,就无法生成可信的报告。”这进一步细化了“AI for Process”的内涵:AI并非取代人类,而是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生成能力,赋能人类专家,使其能更高效、更精准地完成复杂任务。
从点到链,从链到网——实体产业的AI流程革命
正如神州数码所强调的,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个爆款应用”,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企业底层的“生产力底座”。它不是锦上添花的“外挂”,而是深度融入企业肌理的“神经系统”。
无论是岚图“把对话藏起来”的隐性体验,让AI在无形中提升效率;还是嘉岳数智“让AI理解碳评估逻辑”的严肃场景实践,让AI在复杂专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亦或是马晓东和徐湲策所共同描绘的“Agent派过去”的未来图景,都表明——AI落地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从“能不能用”走向“值不值得用”,甚至“不能不用”。
而从此次直播来看,真正的突破口,不在技术本身,也不在单一的产品功能,而在流程——让AI变成流程的一部分,变成企业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主动、即时、深度参与决策与执行。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的革命。
实体产业的AI化不是一场技术秀,而是一场流程革命。而这场革命,已经悄然开始,并将以不可逆转之势,引领企业驶入更深远的智能化发展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