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选品风波引发会员制超市信任危机
山姆选品风波导致会员制超市面临信任危机,事件引发公众对超市选品标准和质量的质疑,会员们对超市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这一风波对超市的声誉和会员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会员流失和销售额下降,超市需采取措施重建信任,加强选品监管,提高透明度,以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远山/文 近日,山姆会员店突然将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原本高复购率的商品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商超常见的溜溜梅果脯、好丽友派蛋糕、卫龙辣条等普通零食品类。部分新上架商品被贴上“会员特供”的标识。此举引发了不少会员的质疑与不满。突如其来的商品结构调整,不仅触动了消费者对山姆独特性的认知根基,更暴露出会员制商超在保持调性与扩大客群间的平衡困境。
山姆会员店作为国内会员制超市的代表之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消费文化。其仓储式陈列节省成本、自有品牌强化控制力、会员活动增强黏性,上述策略共同构建出“会员制+高品质”的商业闭环。
但这种闭环依赖有一个隐性前提:会员对其选品能力的绝对信任。山姆通过Member’s Mark的40%销售额占比,证明其自有品牌能有效替代第三方商品,同时维持“质价比”优势。会员支付260元至680元的年费,不仅是为了获取商品折扣,更是为了购买一种“生活方式”。
此次山姆会员店大规模更换选品,虽然在价格上更具亲和力,却打破了其长期以来构建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符号体系。选品策略的转变,模糊了山姆与其他大众零售渠道的差异化定位。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会员期待的“身份标识”被稀释。当山姆下架太阳饼、米布丁等自有品牌商品,转而引入越来越多的大众品牌时,会员感受到的不仅是商品价值的下降,更是自我定位的崩塌。他们支付的高额会员费,本应换来区别于普通超市的“专属感”,但现在,其他超市同款零食的出现,让这种专属感消失了。
会员支付的会员费,本质上是对品牌独特价值和专属权益的一种溢价认可。为会员身份付费不仅是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信任投票,更是对品牌长期承诺的期待。
然而,当品牌无法兑现其核心承诺,比如在商品品质、选品独特性或购物体验上出现明显滑坡时,会员费的价值便不可避免地遭到质疑。消费者会重新评估这笔费用的合理性,甚至可能动摇其对整个会员制模式的认同与忠诚度。
山姆的困境,折射出会员制零售模式的根本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品牌忠诚度之间找到平衡。其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尝试,例如与广东烘焙厂合作推出低糖瑞士卷、将佛跳墙改造为即食预制菜,本是强化差异化的路径。但这些成功案例并未阻止山姆在选品上的摇摆:当它试图通过引入大众品牌来扩大客群时,反而牺牲了原有会员的忠诚度。
“鱼与熊掌”的困境,恰恰暴露了会员制经济的悖论:会员费依赖高价值感的维持,而高价值感又要求商品的稀缺性与品质稳定性,二者在扩张压力下难以兼得。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山姆的风波是消费主义叙事与商业现实的冲突。会员制超市的本质,是通过筛选机制构建“圈层文化”,这种文化一旦被稀释,便失去其核心吸引力。
山姆需要重新审视其选品逻辑:是继续坚持“身份标识”的符号价值,还是转向更广泛的市场覆盖?自有品牌的40%占比曾是其护城河,但当这一比例回落至1/3左右时,如何证明自有品牌仍能承担起品质保障的使命?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山姆能否在会员经济的红海中守住自己的定位。
这场风波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消费文化的构建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山姆的会员们支付高额费用,不仅为商品,更为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因选品策略的变动而动摇,企业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销售波动,更是长期品牌价值的重塑挑战。在会员经济的战场上,山姆的每一次选品,都是对消费信仰的再确认。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作者 言咏)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言咏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