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与印度的贸易协议有望成为特朗普任期内首批签署的协议之一。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谈判也进展顺利。这一系列动态引发广泛关注,美与印日韩若达成贸易协议,究竟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特朗普4月初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原本剑指所有贸易伙伴,但印度却成为首个获得关税豁免谈判资格的国家。这一特殊待遇的背后,是美印迅速升温的战略合作:印度不仅承诺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还大幅降低美国摩托车、威士忌等商品关税,甚至计划采购F-35战斗机替代俄制装备。与此同时,美国以“关键矿产合作”“半导体供应链整合”为名,将日韩纳入同一谈判框架,试图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技术联盟。
对美国而言,这套组合拳旨在解决两大困境:一是传统关税战收效有限,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高达3000亿美元;二是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不降反升,例如美国90%的太阳能板仍依赖中国。拉拢印日韩,既能分散供应链风险,又可借助印度廉价劳动力和日韩技术优势重构产业链。
短期内,四国协议可能对中国形成三重压力:印度对美出口若持续增长,将挤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已达775亿美元,同比增速超10%;美日韩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可能进一步收紧对华设备出口;美国推动印度开发稀土和海上天然气,意在削弱中国在全球资源定价权中的话语权。
但深层矛盾可能削弱协议效力。印度本土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75%,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后,其基建项目成本飙升19%,反而拖累经济增长;而美国要求印度向亚马逊开放零售市场,直接冲击该国700万家夫妻店,恐引发社会动荡。中国反制手段同样精准:1月收紧稀土出口后,印度新能源车电池成本立即上涨22%,塔塔汽车生产线一度瘫痪。
另一方面,中国可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产品和服务开辟新市场空间。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中国可加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有学者指出,美国试图用19世纪关税工具解决21世纪供应链问题,实则是“用马车对抗高铁”——全球产业链的复杂嵌套,绝非政治同盟可以切割。而印度工商联合会内部报告直言,莫迪的“抵制中国”口号应改为“借力中国技术升级”,但政治正确绑架了理性决策。
当特朗普炫耀“F-35能威慑中国”时,印度工厂主正连夜蹲守海关催缴中国零件;当贝森特宣称“协议即将签署”时,沃尔玛仍在为进入印度零售市场与本土巨头苦战。或许正如网友戏言:“政客们在白宫签协议,企业家在仓库里数中国货——这就是新全球化的荒诞现实。”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8797.html